沈阳萃升书院的来历
翠生小区,一个闹市区的极其平凡的居民小区,然而,它的名字里却有着极不平凡的往昔。这里曾经有一座著名的学府——萃升书院。
百余年前,萃升书院是东北地区的最高学府。资料记载,沈阳萃升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,最初只有厅堂三间,规模较小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时任奉天府尹欧阳瑾取萃聚英才、升扬文化之意,题写“萃升书院”四字楷书匾额,悬挂于书院的仪门之上。此后,萃升书院便逐渐发展起来,并与铁岭的银岗书院、辽阳的襄平书院一同被誉为“盛京三大书院”。
日俄战争期间,萃升书院一度遭到严重的破坏。张学良主政东北后,十分重视东北的教育事业,出资二万大洋,重建了沈阳萃升书院。据资料记载,张学良对书院的旧院落进行了重新规划和修葺。随后他又派人采购经史子集等图书,在文昌阁设立图书馆。同时,张学良还亲自出任书院院长一职,并决定每年出资四万元,作为书院的日常开支。
张学良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,任古文字学家于省吾为院监,还从北京请来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王树楠、古文泰斗吴闿生、史地专家吴廷燮,以及后来的国学大师高步瀛等。一时间,沈阳萃升书院名师荟萃,精英云集。书院以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,开设经学(易经、尚书、左传等)、文学(古文)、史学(明史、汉书等)、辞章(唐诗、宋词)四科。
学生由奉天省教育厅直接负责,通过考试择优录取,此外也有旁听座席。书院规定,不论正式生还是旁听生,一律免收学费,学生只交书费和伙食费。
萃升书院复办后,求学者纷至沓来,一派繁荣之象。只可惜好景不长,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萃升书院被迫关闭。现在萃升书院的旧址只剩下一条相当不起眼的小巷,还有一个不起眼的翠生小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