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中国的“文人画”的地位要高于“画工画”?
任何一个领域里,“专业”人士的作品往往比“业余”人士的地位高。偏偏在中国画领域中,“专业”人士的作品并没能够独占鳌头。所谓“画工画”,就是指专业画家所创作的绘画,其中不少还是宫廷画家。在宋代以前,“画工画”有着较高的地位,比如《女史箴图》、《步辇图》、《送子天王图》等都是晋唐时期有名的画工画作品。但是北宋之后,随着“文人画”创作的兴起,“画工画”的地位只能退居其次了。
“文人画”的创作群体主要是文人士大夫,他们并不把作画当成职业,大多是“业余”行为。但正是因为他们这般姿态,才拥有了比“职业”画家更高的文化修养,给作品增添了更丰富的“内涵”。除了绘画技巧外,文人画家还具备诗、词、书、印等多方面的才能。他们尝试“书画结合”,将书法笔法运用到绘画中;他们又好“诗画相融”,将诗歌意境引入到绘画中。这些综合素质是“职业”画家们所不及的,难怪唐寅(伯虎)的老师周臣会感叹自己“惟少唐生胸中千卷书耳”。
“文人画”摆脱了绘画的“宣教”功能,在描绘对象时,并不十分注重“形”的刻画。苏东坡提出“论画以形似,见于儿童邻”,“文人画”并非不要对象的“形”,只是更追求“形”之外的东西,用笔别有一番意味。文人画家往往含有一种超然的理念,向往脱离物质的束缚,发挥自由的情致,寄托高旷清净的境界。“文人画”的奇妙之处就在于通过绘画来抒情写意、寄兴自适,这也是“画工画”所不能比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