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 井
说不准是哪朝哪代,滏阳河在冀南大平原上甩上出一个牛沟槽弯儿,河弯儿西岸有一座桃花盛开的小村镇。镇口上有一片酒店,酒店门口一棵曲溜拐弯的老桃树,虽没有繁茂的青枝绿叶,但年年春风送暖、花骨朵儿绽开的时候,这儿也是鲜艳红火,香气扑鼻。因而这酒店取名“桃花村”。
酒店的掌柜是个四十来岁的妇道人家,人称薛二嫂。她二十多岁便死了丈夫,独自拉扯着儿子羔儿,经营着酒店,日子过得实在不容易。常言说:寡妇门前是非多。但薛二嫂为人正派大方,虽生就一副桃花染过似的俊模样儿,却没有半点招蜂引蝶的姿态,从无人说长道短。再加上她为人热诚厚道,卖酒从不掺汤使水,不光保证准斤十六两,有时还添上半提。就这样薄利多销,生意兴隆。
这年冬天,沿着滏阳河大堤走来一个银须飘然的老石匠,肩背着工具箱,盛着铁锤、钢凿子,老人瘦骨嶙峋、衣衫单薄、肚中饥渴,走近桃花村酒店向薛二嫂讨杯酒喝。
善良的薛二嫂连忙招呼老石匠在桃树下的土坯桌前坐下,又殷勤地筛酒端菜,老石匠瞅瞅酒菜,理理银须,打量着薛二嫂说:“掌柜的,咱可把丑话说到头里,我可是有嘴喝酒,无钱算账。”薛二嫂抿嘴一乐:“老师傅尽管把心放到肚里,俺这酒店的规矩是‘没钱也能喝酒,有钱不让喝醉’——喝酒是美事,醉了可要误事!”老石匠反问:“常说卖酒的不怕醉汉,你怕人喝醉,还怎么多赚钱?”薛二嫂说:“俺可不赚坑人钱,发不义财,乡亲们有的还忍饥挨饿,俺娘儿俩吃饱穿暖就知足了。”
老石匠笑吟吟地说:“那我可就不客气了!”随即端起酒盅,仰脖痛饮起来。薛二嫂站在一旁殷勤地续酒添菜。
老石匠足足喝了三壶,才撂下酒盅,抹着嘴唇说口渴了。薛二嫂连忙说:“我去沏茶!”老石匠摇摇头说:“不用,你家的井在哪里?”二嫂说:“守着大河不用井。”老石匠晃晃悠悠站起来说:“我给你打口井。”说着一手扶凿子,一手抡锤蹲在酒店后院“吭吭咔咔”地在封冻的空地上凿了起来。大约喝半壶酒的功夫,便凿成一口井。
薛二嫂正暗自奇怪,只见老石匠趴在井口“哇哇”地呕吐起来,把刚才喝的酒全吐进井里。心直口快的二嫂正想数落他“喝不掏钱的酒不要命”,说时迟那时快,老石匠早无影无踪了。她再低头往井里观看,只见井水清澈,旺如泉涌,她忙招呼放学回家的羔儿安上辘轳,汲上半桶水一尝,咦咦,这哪里是水,分明是醇香味浓的美酒呀!
薛二嫂又感激又高兴,忙和羔儿把井里的水灌进酒缸,供顾客饮用。做买卖的客商饮酒,他娘俩多少收点钱,三里五乡的穷乡亲们来喝酒,她分文不取。乡亲们和天南海北的顾客开怀畅饮,啧啧称赞:“桃花村的白干酒,真不亚于杏花村的汾酒,而且别有风味!”老白干从而远近出了名。
后来薛二嫂死了。羔儿娶的媳妇当了掌柜,她为人刻薄,财迷心窍,有一套坑人赚钱的能耐,乡亲们送外号“够本哭”“能不够”。有一回私塾的老先生打了半斤酒,“能不够”用二两(旧秤)的提,侧歪着打了四提,便把酒瓶搡给了老先生。乡亲们实在看不公,便说:“你男人也跟老师念过书,你也好意思坑人家。”“能不够”猫脸一拉成了驴脸,满不在乎地说:“什么老湿(师)老干的,我就认钱不认人!”丈夫羔儿十分不满,埋怨了她几句,“能不够”又哭又闹,说他“胳膊肘子往外拐”,还罚丈夫提四桶河水往酒里掺。谁知当他用提过河水的桶,再去井里汲水,汲上来的却不是醇香味美的酒酿,而成了寡淡无味的清水。“能不够”捶胸顿足,哭爹喊娘,可井水再也变不成酒了。而如今,后人用此井水酿出的老白干,仍然独具风味。
王之涣与老白干
衡水古称桃县,相传唐中宗神龙年间,大诗人王之涣曾在桃县任主簿,协助知县典领文书,办理事务。
且说这蝈蝈笼儿燕子窝的桃县古城,压根儿不出产桃,倒是出产越喝越想喝的老白干酒。据说这老白干酒自那时候便醇香醉人,甘洌可口。王之涣吟诗作赋时,饮酒助兴,也不用菜肴,手持着笔杆就能喝个半斤八两。
相传王主簿还请鲁班的徒弟喝过老白干。空口无凭,眼下横亘桃城的那座古石嶙峋的券孔老拱桥,便是鲁班的徒弟酣饮老白干后,酩酊之中露绝技,妙手建筑而成,并且顺手牵羊,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尊青石麒麟,至今还蹲在老石桥头。但这工程他没收王主簿工钱,王主簿也没收他酒钱——两清了。“老白干”这才名副其实,更为驰名传世,桃城人至今有口皆碑感戴王之涣的政绩功德和鲁班徒弟的神功绝艺。说好酒还是请这样的官喝。还说如今桃城街里车水马龙道线桥,四世同堂房舍窄,倘若王主簿转世,咱老百姓掏腰包,凑份子,也得请他喝喝。别的不提,就图他操持着修桥补路,捎带着多盖几座单元楼,咱市民们也宽绰宽绰。其为传说之一例。
又相传,王之涣任衡水主簿期间,还借用老白干酒搭救过一位正直文人。这文人姓商,名树村,在翰林院任编修。与同僚上疏抨击朝中时弊,触犯皇上,降旨责罪。幸亏朋友透信,商树村连夜脱逃。他早听说王之涣正直慷慨,便投奔桃城而来。王之涣惊喜交加,惊的是当朝皇帝昏庸,不纳忠言,喜的是商翰林对自己的信赖。但自己身为朝廷命官,也不好明目张胆与王法作对,便将商翰林安排到文友李焕卿家藏住。这李焕卿是桃城名儒,为人正直热忱,对商翰林十分钦敬,视若上宾,每日酒宴相待,并且三天两头邀集当地的文人骚客,切磋诗文,交流学问。
这天,王之涣正在衙中整理公文,京城遣来几位公差,展开缉捕文书,当堂宣读,原来是缉捕商树村的。王之涣情急生智,镇定自若地说:“诸位公差跋涉辛苦,请先到后衙小憩,酌杯本地特产老白干洗尘,再缉罪犯。”
那几个公差早听说老白干味美好喝,再加饥渴难忍,便径奔后衙大吃大喝,狼吞虎咽,并连夸老白干“好酒”!王之涣一边应酬公差,一边琢磨对策。他想,此刻那李焕卿说不定也在宴请文友,若自己写信给他,说明原委,难免败露,于事不利。于是,他回到书房,铺平宣纸,挥笔书写一副对联,差亲信衙役,火速给李焕卿送去。
此刻,李府果然正摆宴席,众多文友,开怀畅饮老白干。李焕卿正要请商翰林带头吟诗,以祝酒兴,忽见家人禀报,县衙王主簿派人送来对联一副,并请务必教正。
李焕卿以为王之涣公务繁忙,不能脱身前来赴宴,便想用他的对联以文会友,启发在座朋友的诗兴,于是令人搬来凳子,自己亲自将王之涣书定的对联挂在墙壁正中。众人一看,上联是:书存四部为教子,下联是:粟藏万担防荒年。众人吟诵,赞叹不已。有的夸书法遒劲,有的赞词意深远。
李焕卿和商树村却默不作声,二人念了一遍又一遍,心中暗忖:这“书存四部为教子”中隐喻着“树村”二字;“粟藏万担防荒年”中隐喻“速藏”二字。他们把“树村”“速藏”四字连吟四遍,不由暗道不妙!想必是翰林院上疏事发,情关紧急,王主簿以对联代替书信,暗示商翰林快躲藏。二人心领神会,李焕卿不再怠慢,忙安排车马,将商树村送走。
当京城来的公差,饮足王之涣备下的老白干,醉醺醺地来到李府搜捕时,商树村早轻车快马逃出桃县地界。
“十里香”与“老白干”
据说,先前衡水白酒通称“十里香”。乾隆年间,有一天,开设在通商街的一家酒店,酒坛中刚刚灌上久存的老烧酒,一个骑毛驴的老人出现在店门口,他把驴拴在门前的大树上,连声说“好香的酒”,便向站柜的学徒买酒喝,一连喝了六大碗。学徒们都觉得吃惊,连忙把这事告诉了酒店掌柜。这时,喝酒的老人正要付钱,掌柜的连忙上前拦住,热情地说:“我们酒店有规定,能喝到五斤以上的,准许他白干,分文不取,还要结为酒友。”说完一定要挽留老人吃饭和住下。经过几番推让,老人虽答应白喝了酒,但是坚决不吃饭,更不住宿。他向掌柜的道了谢,骑上毛驴走了。直到出门,还不住地称赞白干的老酒。
老人走后,掌柜的就派一个伙计跟随着,如果老人醉倒,一定多加照顾。出城不远,老人就发现背后有人,走了十多里,仍然紧紧相随。他很是惊疑,以为跟踪的是个坏人,他气愤地停下质问,伙计把主人的好意说了,那老人感动地说:“你们主人很好,回去后对他说,俺愿意和他建立友谊,我是山东人,叫金钩李胡子。如果以后在济南府一带有为难的事,可以找我。你不必再送了,喝这几碗酒是小事。”说完扬长而去。后来有一年,衡水年景不好,酿酒原粮得去济南购买。买辆车没有买通当地恶棍,遭到刁难和路劫,上万斤粮食被扣下了。酒家听到消息,想到了白干老酒的老人,想试试看他能不能协助找回,就备下老酒一篓,赶到了山东,果然找到了金钩李胡子家。原来这是一位狭义老英雄,恶霸慑于李胡子的威名,如数归还了车马和粮食。李老汉把那坛酒分赠给没钱买酒的乡亲。从此,老白干酒在山东也有了盛名。山东有些酒家,纷纷赴衡水采购。渐渐地,白干老酒居然成了衡水老旧的美名,白干老酒后来又叫成“老白干”,代代相传。
酒为媒
以前,有一位开酒坊的陈员外,其女长得端庄美貌,琴棋书画无所不通,而且不恋高官富贵,他决定为自己的女儿招个女婿。于是,陈家在那年的五月旦五贴出了告示:后生们凡是能文者,可速来陈府应招。
果然,这一天陈府的门前人群熙攘。来者多半是富家子弟,当然也有穷书生。陈员外命人拿出祖传佳酿——衡水老白干招待来客,并宣称:“谁能以酒吟诗,诗作的千载呈夸,便将小女许配与谁。”那些富家少爷们一个个是目瞪口呆。单见一书生居然凑上前去,脱口而出道:“隔壁三家醉,开坛十里香,衡水老白干,千载美名扬。”陈员外一听连连点头,便夸口称赞说:“不错,好诗。”又问“公子可否再作一首”。只见书生闭目一想,张口又说:“衡水自作延筹酒,五月旦五送亲友,常喝久饮除百病,古俗以传千百秋。”
陈员外见这书生如此文采不凡,便欣然将女儿许配给了他。